在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
有这样一群默默耕耘的引路人
他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
以知识为灯塔,以关怀为羽翼
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保驾护航
他们,就是备受尊敬的班级导师
班导风采展示
简少卿:“与鲵同行”的青春接力
2024年8月11日,一则2分50秒的《央视新闻》报道,聚焦在了南昌大学简少卿带领的“与鲵同行”青年科技团队身上。
7年前,简少卿带领着团队毅然踏上了革命老区的土地。这里,是他们梦想与责任交织的地方。他们的目标,是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,用科技的力量,帮助当地发展大鲵养殖繁育。
七年后,不同的团队成员们穿梭在井冈山的山水之间,深入田间地头。他们不仅给农民们传授大鲵养殖的技术知识,还探索着一种独特的“耕读教育”育人模式。同学们跟随着简老师学习着帮助农业的知识与技术,同时,他们也从农民身上汲取着艰苦奋斗、真诚朴实的精神养分。
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们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运用到脱贫致富的第一线,真正做到了学思践悟、知行合一。他们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,让科研成果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,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。看着老区的大鲵养殖产业逐渐兴起,学生们也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稳。
彭扣:搭建实践桥梁,培育知农爱农人才
彭扣老师身兼数职,他是江西省特种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、江西省南丰龟鳖科技综合体首席专家、江西省彭泽县科技特派团团长。
这些身份,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荣誉,更是责任。他利用这些社会服务平台资源,像一位辛勤的筑桥人,积极搭建校外教学实践平台,拓展实践教学基地。彭老师深知实践育人的重要性,他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,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。在他的努力下,学生们有了更多机会投身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浪潮中。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,了解国家对涉农人才的需求,逐渐培养起对专业的浓厚兴趣。
徐小文:点亮兴趣灯塔,护航学生成长
“兴趣是第一导师”,这是徐小文老师始终坚信的理念。在新生刚入学时,他在班级见面会上,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专业方向解析课。
他详细地介绍学院各团队的研究方向及前沿进展,就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,帮助学生们在迷茫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方向,然后加入科研团队。
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涯和人生目标,徐老师还邀请优秀学长学姐来座谈。学长学姐们分享着自己的经验和故事,让新生们对大学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
每当学期末,徐老师会利用晚上的时间,走进学生寝室。他关心着学生们期末考试的备考情况,还邀请高年级的学长来传授应考技巧。对于已经加入实验团队的学生,他更是给予悉心辅导,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实验室生活,获得独立开展课题的机会。在徐老师的关怀下,学生们在学习和科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周亚东:细致关怀,助力学生规划未来
2024年4月22日,在232班的班会上,周亚东老师特别邀请了两位即将毕业的大四优秀学子——杨珊珊与龚慧莹。
她们站在讲台上,分享着考研与保研的宝贵经验。台下的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,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思考。这场分享会,就像一阵春风,吹进了同学们的心里,激发了他们对未来规划的热情。
2024年9月7日至10日,周亚东老师带领生科232班的同学们进行植物野外实习。在大自然的怀抱中,周老师与同学们亲密交流。他不仅耐心地指导同学们识别植物、观察生态,还鼓励他们勇于探索、敢于实践。
他告诉同学们,在完成学业之余,要积极参与生命科学院各位老师的科研项目,培养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。在周老师的引导下,同学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,也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,对未来的科研道路充满了期待。
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工作中,班级导师们用各自独特的方式,书写着一个个温暖而动人的育人故事,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这些故事与经验,如同璀璨星辰,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,也为教育事业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。